随着智慧水利建设的加速推进,灌区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、保障农业稳产的核心抓手。而作为灌区监测系统的“神经末梢”,遥测终端机(RTU)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数据采集的精准性、通信的稳定性以及系统的可靠性。
然而,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产品,灌区项目管理者常陷入选择困境:如何从技术、场景、成本等维度精准选型? 本文结合行业经验与实战案例,为您梳理选型关键点!
明确灌区核心需求:从场景痛点出发
灌区项目通常覆盖范围广、环境复杂,需监测水位、流量、雨量、墒情等多维度数据,同时面临以下挑战:
通信条件差:偏远区域网络覆盖不足,需灵活选择通信方式(4G/NB-IoT/北斗卫星/LoRa);
供电难题:野外设备依赖太阳能或电池,需低功耗设计;
环境严苛:高温、潮湿、雷击等对设备防护等级(IP68)要求高;
管理分散:需支持远程配置、云升级,降低运维成本。
选型第一步:根据灌区规模、监测参数、通信条件,明确功能优先级!
技术参数“硬指标”:6大关键维度
1. 通信能力:
- 多模兼容:优先选择支持4G+北斗双通道的终端机,确保无信号区域仍可通过卫星回传数据(如山区灌区);
- 协议适配:兼容MQTT、HTTP、Modbus等协议,以及国标SL651-2014《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》、SL/T427-2021《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》等水文、水资源协议,便于对接省级水利平台。
2. 数据采集精度:
- 传感器接口丰富:至少支持RS485、模拟量、脉冲信号输入,适配水位计、流量计、雨量筒等设备;
- 采样频率可调:根据灌溉周期灵活设置数据上报间隔(如旱季1小时/次,雨季15分钟/次)。
3. 环境适应性:
- 防护等级:IP68防水防尘,-40℃~70℃宽温运行;
- 防雷设计:内置浪涌保护,避免雷击损坏(尤其南方多雷暴灌区)。
4. 供电与续航:
- 太阳能+锂电池方案:确保阴雨天续航超7天;
- 超低功耗:静态电流≤1mA,延长设备寿命。
5. 扩展性与兼容性:
- 支持边缘计算:本地数据滤波、异常报警,减少平台压力;
- 开放API接口:便于后期对接智慧农业、水价改革等系统。
场景化解决方案:匹配灌区细分需求
- 大型灌区主干渠监测:
推荐多通道RTU,支持同时接入水位、闸位、流量传感器,搭配北斗卫星通信,保障主干渠关键节点数据零遗漏。
- 分散式田间灌溉点:
采用微型低功耗终端机,低成本覆盖广域田间管网,实时监测墒情并自动启停水泵。
- 洪涝高风险区:
配备雨量+水位双监测终端,触发阈值自动预警,联动闸门控制系统应急响应。
避坑指南:常见选型误区
- 误区1:盲目追求高配置
部分灌区为节省成本,选择功能冗余的高端机型,导致资源浪费。例如,平原灌区无需卫星通信功能,可选用4G+NB-IoT机型。
- 误区2:忽视后期运维
设备故障响应慢、无法远程升级,将大幅增加人力成本。务必选择支持OTA升级、提供7×24小时技术支持的品牌。
- 误区3:忽略数据安全
水利数据涉及公共安全,需确保终端机支持国密算法、VPN专网传输,防止数据泄露。
柳林遥测终端机:
柳林遥测终端机具备丰富的数据接口,满足现场水情、雨量、水位、闸门控制、视频监控等多种参数的监测及控制,并且支持数据加密传输,支持国密和国际算法,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及稳定,在售后运维方面支持远程设参、运维,实现云端管理,并借助柳林巡检机器人“Link-Fellow”小林,7*24小时在线设备自动巡检,实现从被动运维到主动服务,极大地提升了设备的维护效率和运行稳定性,为灌区项目的持续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。
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|
灌区遥测终端机 | AI边缘计算终端 | 4G闸门控制器 | 灌区信息化方案 |
选对终端机,让智慧灌区“耳聪目明”
灌区信息化不是简单的设备堆砌,而是通过精准选型实现“感知-传输-决策”闭环。选择遥测终端机时,需紧扣实际场景,平衡技术、成本与可靠性,同时关注厂商的行业经验与服务能力。
如果您正在规划灌区项目,欢迎联系柳林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,我们将为您提供免费场景评估+定制化解决方案,助力打造高效、智能的新一代灌区管理体系!
Copyright © 2022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 冀ICP备12015236号-1